春光禮贊一一讀蔡曜陽兩部散文詩集有感

 

作者:王世逸

 

 

接過蔡麗雙會長雙手遞給我的《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潘耀明先生新著),我欣喜若狂,此書已評為全國十大優秀作品之一。他在書中寫的是名家手跡背后的故事。作為一個文學的愛好者,當然要先睹為快。濃情湧動,遂略書感言,綴就拙篇。

 

捧過這部四百多頁的大作,不禁令我百感交集。香港著名作家、編輯家、出版家、文學活動家的潘先生以香港為基地,在四十多年的歷史中,于文學創作、編輯出版、文學社團、國際文化與文學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創下了不朽的業蹟。如今這部新作,我認為可以當作現代文學編入大學課本,讓更多的年輕人更好傳承中華文化寶庫。

 

潘先生對文學的鍾情和執著,使他能從大師們的作品中讀出別樣的韻味和價值,潘先生痴迷這些大師作品的才華與高尚的品格,成就了潘先生與老一輩學者作家們難能可貴的隔代情誼,并得到了大師們心悅誠服的認可。這是潘先生與名家們的緣份和心靈相通。錢鐘書向潘先生敞開了家門,并與潘先生推心置腹地促膝傾談;蕭乾大詩人給潘先生寫了六、七封推薦信;巴金與潘先生坦露心聲盡吐真情;艾青是潘先生的忘年之交⋯⋯潘先生的才氣來自多年來對文學、對出版、對事業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奮努力。這本巨著對每一位大師、名家都有獨特的視角和思考,處處美文迭出、妙筆生花。潘先生這位破繭而出的大散文家文字精練、幽默風趣、可讀性極高。

 

當我看到書中的「出生香港的散文家秦牧」這一段時怦然心動,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靈的震動,激情澎湃,與潘先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一縷感謝的心香瑩繞,徒然憶起了五十多年前的難忘的往事:我在大學的圖書館里的一本雜誌〈新觀察〉里面刊登着秦牧大師的「姐妹篇」〈藝海拾貝〉與〈語林釆英〉,這二部風趣通俗的小書閃爍著剔透晶瑩的貝殼和森林中艷麗的花朵,它們是通往文學殿堂的秘訣和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對於一個無知的酷愛文學的青年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口氣地一期一期往下追,貪婪地吸吮著大師的文學陽光雨露,慢慢地探索著寫作的方向。秦大師通俗風趣的語言、生動活潑的比喻、精準的語言表達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潘先生在書中寫道:「大師秦牧文章清新隽永,既有「怒潮奔馬」那樣的豪放,也有「吹簫踏月」那樣的清幽;既有司空圖《廿四詩品》中指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的雄渾,也有「娟娟群松,下有漪流」的清奇。《藝海拾貝》的書名就很美,用生動活潑的比喻使人覺得秦大師如同一個在大海邊緣撿拾貝殼的弄潮兒似的。通過秦大師的精心提煉,孕育出一顆亮晶瑩潔的珍珠。秦牧的作品不是一般的讀物,而是一本包含各方面的美文。我當時全神貫注地與大師平等地對坐,促膝談心,那親切慰帖的風趣語言,毫無說教味道,在我幼稚的心靈里激起了層層浪花,使我燃起了鍾愛文學的火苗。潘先生在這里對秦牧大師的作品分析得淋漓盡致、中肯、貼切、生動,這也可以看出潘先生的文學造詣的深度功底以及與秦大師的深重情誼。書中刊登了秦大師寫給潘先生的信和照片。八O年秦牧訪問香港時潘先生又熱情了接待了他,并得秦牧為他的「回憶與隨想」約稿,看到他們之間的情緣不斷。1981年11月秦牧為潘先生寫的評論,親自過目,并修訂了其中謬誤之處,這也是他俩之間的信任和緣份。 讀到這里,眼眶陡然濕潤了,想起文革一開始,秦牧被批為廣東的鄧拓。我因為對秦牧的作品愛不釋手,經常向學生講述秦牧的語言特色,一夜之間我被打成「秦牧高徒」,批判我的大字報貼滿禮堂⋯⋯。想起這段歷史洪流,潘先生寫得如此親切感人,使我藏在心底里的激奮、憤恨的情感翻滾起來,我不斷思索著潘先生寫的這段精彩的記述,我反思著人生,憶起當年在藝海中撿拾秦大師的貝殼和珍珠,是多麼令人尋味。秦大師細 膩隽永的文筆永遠在文壇上大放異彩!幾十年前的文革洪流只是短暫的一瞬,對于我來說也是一條生命的長河。潘先生這部舉世無雙的厚重而豐富的巨著,具有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潘先生在過去的歲月中與名家們的交往故事,讓億萬讀者早已銘記在心中的大師形象重新躍然紙上。他們在文壇上的活躍身影永放光彩。大師們對文學的忠誠與執著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廣大的文學愛好者。

 

言難盡,意無窮。我耐心地聆聽著當年大師們諄諄教誨,聽見這無聲的音律和情感仍在潺潺流淌著⋯⋯。讓我們蕩起雙槳,踏著潘先生與名家大師們在文壇上結緣的足跡,在新的文學征程上濶步前進!

作者簡介:

王世逸,1942年生於上海,畢業於廣州教育學院英語系,曾任廣州市育才中學和二十一中學英語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曾編著廣東省高考英語復習指導一書。省英語報刊特約撰稿人。入選中國經濟日報出版的《中等教育名師大典》。現任香港文化傳播協會榮譽會長,香港書評家協會榮譽會長,香港文促會名譽會長,香港文化藝術聯會副理事長。油麻地居民權益會榮譽會長酷愛文學和書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