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島

 01.

近日和廈門一個撰著宋人美學"的老鄉學弟曾君,說起泉州各種名小吃,我首推蚵仔煎。他也非常愛吃,原來他在泉州呆了六年。山水有同道。

美是一種過程。天下美景美色美食誰不愛?大泉州好看好玩好吃的很多,但外地遊客到泉州,走完開元寺,上了清源山,拜訪老君岩,來回五裏橋,如果不吃地道的蚵仔煎和麵線糊,也等於白來一趟。再美留不住,吃才最實在。

閩南語讀ě-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於福建泉州,也是閩南廈漳泉三地,閩中莆田,閩東,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2018年9月,當選福建十大經典名菜。

我是閩南漳州的山裡人,對海鮮比較陌生。1985年9月派駐泉州,我初來乍到樣樣都新鮮,但很快就被蚵仔煎和麵線糊征服。新朋友水啊"是個很有激情的泉州青年詩人,對本地美食小吃十分瞭解。騎著自行車,帶我四周圍吃喝,一一熱情介紹,使我更快熟悉這座風土人情。從此我們親如兄弟,而我很感激他的真誠。

海洋,是上天對泉州人最好的饋贈。據說早在宋仁宗時,晉江沿海已出現做軍糧的蚵仔湯"。這是泉州蚵仔煎的雛形,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地瓜。

有一天在小食店吃著蚵仔煎,水啊"說起蚵仔煎的起源,講了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說,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臺灣的小吃。

蚵仔煎自古有之,泉州人吃了約400年。據傳是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小菜。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發明蚵仔煎作為替代糧食,乃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也有一個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臺灣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及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臺灣本土,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餚。閩南,臺灣,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臺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混裹鮮蚵、雞蛋、蒜或蔥或韭或萵檾豆芽、香菜等食材,煎成餅狀物。如今臺灣的蚵仔煎,與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的蚵仔煎,製作工藝大同小異。

“水啊”又說,海蠣煎有香酥的,有軟糯的,海蠣的品種有大有小,泉州的海蠣煎用的是小品種的海蠣,煎的手法是軟糯的那種。

我在千年古城吃了八年的泉州蚵仔煎",更把它視為泉州的"市吃或"市菜"。定居香港二十多年來,我還不時跑去有小泉州"之稱的北角,吃老鄉閩臺小館的泉州蚵仔煎,風味雖有些變,但求解鄉愁。

眼下已經入夏,不是吃蚵的好時節,因為蚵比較瘦,營養成分少,因而口味不佳,還可能積聚許多毒素,吃了容易中毒。要等到五六七八月過去了,再放心大吃。從十月開始,到次年的三月,蚵身上的糖元達到高峰,體內另一種物質甜菜堿的成分也增加,所以提高了鮮美滋味。


石獅蚵仔煎

廈門海蠣煎

漳州海蠣煎,用米漿,用油炸,和潮州一樣屬香酥派

 

臺北脆皮蚵仔煎,多用菜蛋,用煎裹

02.

香港我家九龍灣有一排三座宏光樓,我在家做蚵仔煎;樓下潮州食店大賣"蠔餅",蚵仔沒幾隻一份要40元;街口開壽司店,吃進口的生蠔大有人在,上等的一隻98元,味鮮美但貴得出奇。

海蠣有很多種, 有人工養殖和天然生殖之分。全世界已發現100多種,分佈於熱帶和溫帶。中國沿海,海蠣分佈很廣,渤海,黃海至南沙群島均產,約有20種。

據宋代詩人梅堯臣的記載,宋時不僅知道食用海蠣肉,而且沿海漁民已經從事“插竹養蠔”,在海灘上養殖海蠣了,人工養殖歷史可謂久矣。若以漁村的分類,海蠣有兩種,一種是海蠣,另一種是幹海蠣。前者是野生的,後者是養殖的。現實沿海已廣乏進行養殖的海蠣有:長牡蠣、褶牡蠣、近海牡蠣、大連灣牡蠣、長江牡蠣和密鱗牡蠣等。

蚵仔煎是閩臺潮地區特有的小吃,香鮮細膩、美味可口。但論知名度以泉州居首,漳州的多用米漿煎炸而香酥,而潮汕炸成蠔烙"。泉州又以 “東石海蠣煎”最有名氣,用上等番薯粉,小蒜葉或韭菜,精鹽,與鮮海蠣和水攪拌,有的配以雞蛋和鮮蟹肉,而後於熱油中煎炒而成,口感香脆,內餡香滑,鮮嫩不膩,可謂色香味俱全。

海蠣味道有點腥,如何去腥並保持鮮味,海蠣的新鮮程度至關重要。通常,為了去除腥味,所以有些廚師會在海蠣裡拌入雞蛋。在蓋掉海蠣腥味的同時,海蠣煎也喪失了靈魂。這道海蠣煎的做法是想把蛋圍在海蠣煎的周圍,以保持海蠣的原味。

廣東人稱海蠣為“蠔”,而在閩南及臺灣一帶叫它“蚵仔”。閩南有句俗諺:“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蚵仔最為肥碩的季節。蚵仔煎則是兩者奇妙的黃金組合。以韭菜取代不當造的青蔥蒜苗,切成一指節長短,和洗淨的蚵仔擱在一起,加入稀釋番薯粉作為粘合劑,入油鍋煎至金黃。潮汕人雖寫作“蠔烙”,卻讀作“ô lok”,與蚵的閩南語讀音“ô”一致,可見兩者的淵源關係。

在閩南,海蠣煎當然是必不可少的,蔬菜、雞蛋、地瓜粉和的糊,與海蠣這樣的完美結合,就產生了一種別具特色的小吃。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泥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這樣做出來的當然豐盛多汁。現在運輸技術發達,即使是遠在外地,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在泉州古城邊的蟳埔村,以盛產海蠣出名,附近晉江、南安、石獅、安溪等縣市的人們都特地驅車來到這裡,購買剛剛“討海”歸來漁船帶回來的新鮮蚵仔。八九十年代,蟳埔阿姨"一大早就入泉州城,在街邊擺檔,帶殼罫蠣現挖現賣,非常新鮮且保留著原汁,當然比較貴,我家也常光顧。我多次去過蟳埔採訪,因為盛產蚵仔的緣故,這裡的民居利用海邊灘塗上取之不盡的蚵仔殼,蓋起極具閩南特色的蚵殼厝。

不知道還有沒有打扮得特別有風情的蟳埔阿姨",在泉州街邊開殼挖蚵?近年我回泉州時都住酒店,看不到已經有些陌生的古城市井畫"。


潮州蠔烙,用生粉,用煎炸,可加些五肉或菜之類配料

晉江東石海蠣煎,有名的關鍵在於蚵仔新鮮肥美。

上圖加蛋,下圖不加蛋

珍珠海蠣做的泉州蚵仔煎,廈門的類同

03.

我有一個泉州朋友謝麗雅,不久前在古城西街開元寺旁邊,開了一間謝家的姥姥海蠣煎",承傳上一輩的好手藝,主打泉州蚵仔煎,有傳統、酸辣、咖哩、麻辣等多種口味。這在泉州不多見。正值五一開禁",這一盤有故事的蠔仔煎",吸引眾多食客湧來,品嚐謝小姐親自掌勺的拿手好菜。我打趣她:真空打包快遞來香港吧,我想吃你做的。謝小姐立即回覆我:好久不見了,快回來吃吧,等你呢。"

曾經問謝小姐:你說如何才能做好蚵仔煎?",有三大關鍵,一是蚵要新鮮,二是地瓜粉的品質,三是火候的把握。而地瓜的品種不,關係到曬出來薯粉的好壞"。

謝麗雅執過教鞭,也教過舞蹈,現今改行開專門的美食店了。她店裏蠔仔煎所用的地瓜粉,產自南安洪瀨鄉下農家和惠安輞川,完全是手工製的天然綠色食物,特性嫩滑,質量聞名遠近。她還說,晉江東石盛產海蠣,用優質農家地瓜粉,因此東石海蠣煎"也是響噹噹。惠安被稱為地瓜縣",於是"地瓜粉團"亦成了有名地方小吃。

海蠣的吃法有很多種,但在泉州,人們最愛的一種絕對就是蚵仔煎。泉州的蚵仔煎鮮香細膩、美味可口,佐以泉州本地的辣醬,地瓜粉Q彈軟糯,甜中帶鹹、鹹中帶辣,咬到一塊海蠣,鮮甜的味道無話可說。

不用地瓜粉的海蠣煎,如漳州的米漿煎製品種,潮汕的生粉蠔烙",臺灣用太白粉裹煎的蚵仔煎,那是另一種蚵煎風味。

地道的海蠣煎應該是明代萬曆年間才出現,因為地瓜方在福建登陸。這一舶來品,是福州府長樂人陳振龍(約1543~1619年),從菲律賓帶回中國的。往來呂宋島經商,見當地種有朱薯, 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且容易種植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他聯想到家鄉時常災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後來更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造福眾生,實在是功德無量。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夏,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番薯,以解糧荒。試種4個月後,朱薯收穫,可以充饑。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吃不完即製成番薯粉。同樣,礁石上的蚵仔,也被挖剝來充饑,數量不多的人家,則將其與番薯粉蒸煮煎炒。至清代,蚵仔煎已發展到了摻入少許的蔥花蒜絲,配上雞蛋、肉片,煎熟後,再以烏醋、椒辣、佳醬或甜鹹拌和。這也是今天在泉州大街小巷吃到的蚵仔煎。

海蠣的歷史久遠,宋人就懂得吃海蠣,先民各種做法早已有之。有了地瓜粉之後,其所含的支鏈性澱粉含量較高,因此有黏稠的特性,用於做地瓜圓、芋圓等點心,能幫助增加黏性與彈性口感。做炸物點心時,地瓜粉也常作裹粉使用,使炸物變得酥脆。但由於黏性好,較少使用地瓜粉來勾芡。至於地瓜粉用於煎海蠣做成蚵仔煎",究竟起始於何年?我沒考究,一時也沒找到資料。是福建傳臺灣,還是臺灣傳泉州,反正和泉州人鄭成功密不可分,一點大家都認同。


臺灣嘉義東石蚵仔煎,和百江東石海蠣煎風格不同,菜多

桃園觀光夜市的蚵仔煎

04.

唐宋時,泉州刺桐港"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漲海聲中揚威世界。這座光明之城"給人的感覺,永遠是那麼靜謐、古樸。直到今天,歲月沒有洗刷掉它的歷史痕跡,而是讓一切變得更有味道。蚵仔煎便是泉州美食文化主角之一,愈吃愈想吃。

一碟純粹的泉州海蠣煎,滿滿的海蠣香,入口都是海蠣的鮮甜,香鮮軟糯,美味至極,叫人忍不住味蕾騷動。

作了比較之後,有位食家說得很有道理,潮汕人對美食的追求,讓 “蠔仔烙”風靡全國,全中國人幾乎忘了什麼是海蠣煎,而就知道蠔仔烙。臺灣的海蠣煎,基本上看到的都是雞蛋蔬菜,海蠣較大,一盤海蠣煎沒幾粒蚵。當臺灣美食衝擊大陸市場的時候,又讓人們以爲那就是純正的海蠣煎。閩南廈漳泉地區,卻因爲海蠣的品種不同,出現煎的手法不同。漳州人的煎法有點像炸,用的是米漿,雞蛋也是很多,炸得外酥裏嫩,香飄百里,那是真正的香酥派蚵仔煎做法。

海蠣煎在廈門、泉州、漳州、臺灣都能吃到,但每個地方肯定都不一樣。漳州東山島的海蠣煎,口感卻較接近臺灣。

泉州和廈門海蠣煎的做法最相似,多多的海蠣,加上優質地瓜粉漿,本地出產的小蒜或韭菜,不是生粉也不是太白粉,通常也不用蔥。可以加蛋,也可以不加,煎散了煎軟了,顆顆海蠣裹著透明的地瓜粉,軟糯香鮮,起鍋後抓一把菜頭酸,澆上甜辣醬,好吃得不得了,那是真正的海蠣煎。地道的泉州蚵仔煎必須搭配青蒜和農家手工地瓜粉,如果沒有青蒜,也可用韭菜。

蚵仔煎要好吃,新鮮的蚵仔非常重要。在蚵仔的選材上,並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可能會太老,味道反而不夠甜美。泉州和廈門都喜歡用小粒的珍珠牡蠣去做蚵仔煎。珍珠牡蠣是海蠣中的一個品種,個頭較小,泉州和廈門出產的海蠣都屬於這種。

香港北角的春秧街菜市,檔主多為泉州人,他們說賣的是廈門出產的七耳珍珠海蠣”,個頭小,甘甜,非常非常味美,做出的蚵仔煎吃得想成仙。我路過北角時,總會順便買一兩斤回家。而九龍灣街市大好多的海蠣,口味就大大不如,我很少去買。

泉州有蟳埔海蠣、橋南海蠣和東石海蠣。晉江人以東石海蠣爲榮,它是豎石板產的,個頭比較大小不整。石板產和繩子產的差別,就在於石板產的生長週期長,個頭小,比較鮮甜,非常適合用來做蚵仔煎。泉州老城區的市民更喜歡蟳埔的海蠣,蟳埔蚵小小的,肚子不是很大,而且微黃,但鮮甜甘美,沒有丁點的臭腥味,無論是煎還是炣或是煮湯羹,都好吃得不知所云。

不過蟳埔的海蠣產量少,物以稀爲貴。街面的餐館基本上用的是橋南的海蠣,肚子較大,耳朵教黑,味道有點腥,價格較廉。蟳埔蚵的海蠣煎由於蚵小而貴,餐館基本都不用,所以要吃真正的蟳埔海蠣煎,那就得在泉州老城區人家中的餐桌上。

海蠣素有“海中牛奶”之稱。不管它肚大肚小,害怕海蠣肚子的美眉們儘管大口大口地吃,400多年前老李頭"李時珍就說了,多食海蠣能“細潔皮膚,補腎壯陽”,對男女老少都很補的。

2020.05.17


東石海蠣煎選用的是海蠣中的貴族「珠蠣」為主料,利用地瓜粉蓋住海蠣的腥味。在鍋中煎至兩面金黃的時候,在熱鍋中加點老醋,香味四溢

蚝仔烙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此菜是潮汕特色。蚝烙入口時表皮香酥,白玉般的蚝仔更是滑膩鮮美無比,別有風味


廈門海蠣煎

漳州東山島的海蠣煎,口感卻較接近臺灣